【看畫˙看心】──關於鄭板橋、莫迪里亞尼、賈克梅第等等
- Carol Huang
- 3月17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【看畫˙看心】──關於鄭板橋、莫迪里亞尼、賈克梅第等等
讀一本書、看一幅畫,不能只看到平鋪直敘的一件事,要看到背後深遠的意義,沒有能力的人看不懂。譬如一幅畫,大多數人只是走馬看花看個樣子,看不出真正的「內容」。
大家都知道鄭板橋畫竹,但既然他會畫畫,怎麼都沒畫人?畫花?畫狗?為什麼只畫蘭花、菊花跟竹子?這是因為他做過七品芝麻小官,常常被高官欺負,所以發抱怨於竹,以畫竹來解放自己,表示自己清風亮節,不屑與高官權貴為伍。所以會看的人才懂得,鄭板橋畫的竹子的性情就是他自身的性情。
義大利畫家莫迪里亞尼大部分只畫女人,用有點抽象的筆法畫各種各樣站著的、坐著的、躺著的女人,幾乎不畫什麼靜物、花或是風景。他的心事是如何?因為他在某個期間受到女性很多資助,並且對其母親、姐姐都心存感激,沒有興趣畫其他的事物。他的生命難道沒有別的?有,但是都不足以引發其思維。
瑞士雕塑藝術家賈克梅第,雕塑的都是像竹竿一樣孤瘦、單薄的人,斜線上弄一點點石膏,都是瘦瘦的線條。為什麼會這樣?因為從很小,他的母親就一直生病,他心裡疼惜母親瘦成那樣,只以此感受為感受。真正的藝術家不是在畫圖,是在畫心,不像畫招牌的畫匠什麼都畫。
歐洲中古世紀的畫家都畫神像,耶穌、瑪麗亞等等都是御用畫、宗教畫,都在歌頌上帝、讚美上帝,畫其他的沒有用。從文藝復興開始,有了人的自由,畫家才開始畫人、畫動物、畫風景。來台灣展過的米勒就是一個農村畫家,聖誕圖什麼的他不想畫,而是回到鄉村的老家,畫鴨子、畫鵝、畫拾穗,畫的都是自家生活裡的景物,因為他不再需要燈紅酒綠的生活。這是他心事表現的地方,也是其緣起。
修行的生命是為誰?為了成就,成就之前呢?非成就的緣起也要成就。所謂緣起,就像藝術家把創作回歸自身,才有感受、才有喜悅、才稱得上是藝術家。
台灣有畫家畫非洲,非洲太遠了,感動不了東方人。況且他又不住在非洲,沒有切身的感覺,就變成只是圖像性而已,精神價值性不高。還不如另一個畫家蔡秉軒畫檳榔西施來得有感覺,檳榔西施是台灣產的,大家都能理解,理解檳榔西施生活的無可奈何,從浣紗的西施變成檳榔西施。他畫的檳榔西施都胖胖的,讓懂的人去體會,檳榔西施並不是窮的,只是地方的產物、特色,看畫要看出感覺,不是看圖像而已。不管是什麼藝術都一樣,譬如歌唱藝術,有的歌唱家明明沒有那麼痛苦,唱得那麼痛苦,就只是無病呻吟而已。
把莫可奈何的轉化成喜悅的、前進的,就是創造所在,不是藝術家才會創造,修行智慧者就是藝術家,把無明轉成智慧就是創造。
留言